□金陵晚報記者 徐贇
  說起芳婆糕團店,那在南京吃貨們的心中絕對是地位相當高的,它甚至被稱為南京最好吃的糕團店。昨天,在停業裝修了兩個多月後,芳婆又帶著那熟悉的味道回來了。
  變的是環境佈置
  昨天下午三點左右,記者來到了位於王府大街上的芳婆糕團店。在離店面還有一百多米的時候,記者就看到了店門外一條綿延數米的隊伍,甚至排到了馬路邊。不用說了,猜猜也知道肯定是慕名前來捧場的各路吃貨。
  芳婆糕團店的招牌換成了新的,白底藍字,顯得很清新,門口就是大的點單和收銀工作台,所有的美食都聚集在那不足10平方米的空間里,上方就是清晰的價目表。
  由於門口工作台的影響,本就不大的店面顯得有些擁擠。進入後方座位的過道只能兩個人併排勉強通過,後面就是座位了,所有的桌椅都換成了新的銀色臺面。據一位食客介紹,這裡的桌椅比裝修前少了兩個,位置被大蒸鍋取代了。
  而廚房也被移到了上方的閣樓,從馬路上就能望到廚房的設施佈置,乾凈整潔。
  不變的是味道和價格
  老店新開,也許食客們最擔心的就是東西漲價了或者分量變少了。然而,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這些擔心完全是多餘的。“蒸飯50g,0.7元,油條0.6元,八寶粥3元,桂花糖芋苗4元”,跟其他飯店相比,應該算是便宜的價格了。
  一位剛買了肉粽和糖芋苗的食客說:“我以前經常來的,今天過來發現價格真的沒變,吃上去感覺味道也是一樣的。”
  另一位食客在擁擠的人潮中雙手端著碗,好不容易找到了位置坐下吃了兩口就對朋友說:“好久沒有吃了,還是那麼香,竟然也沒漲價。”
  記者詢問店員試圖找到創始人史芳婆,卻被告知她太忙了,現在也不在店里。不過這位負責人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:“從今天上午開始,就一直忙到現在,好多都是老南京專門過來的。我們沒有漲價,而品種和原來比只是少了南瓜餅和麻團兩樣。因為它們要油炸,現在廚房移到了樓上,油煙比較大不太好,所以暫時取消了。”
  吃貨:盼了好久“芳婆”總算回來了
  據瞭解,1977年,芳婆糕團店在三茅宮51號開業。當時店面只有9平方米,芳婆一家還住在裡面。1994年,店面擴大到42平方米,能擺下8張桌子。從那時一直到之前,就沒再裝修過。
  這次的裝修來得很突然,本報曾經報道過裝修外面的圍擋甚至成了吃貨們表達遺憾的心愿牆。有很多外地食客慕名而來卻又失望而歸,在牆上留下了自己想說的話。當時很多俏皮可愛的話語引得不少人駐足觀看。
  昨天,很多食客在寒風中排隊,好幾位食客都說自己是上午聽朋友說的,就馬上商量著過來逛街吃糕團了。還有食客說自己都盼了兩個月了,平時就在新街口上班,特別喜歡經常過來吃糖芋苗和滷蛋,有時早點也在這兒吃。
  在採訪過程中,一名小孩突然哭了起來,原來是爸爸嫌人太多要帶她走。爸爸只得安慰她說:“等人少了想吃什麼爸爸給你買什麼。”媽媽則跑到一旁一個店家的聖誕老人邊上哄她:“快看,這邊也有個戴帽子的芳婆”。可小孩依然哭個不停。爸爸告訴記者:“小孩特別喜歡吃這兒的糖芋苗,直到今天重新開業就帶她來了,沒想到人這麼多。”
  ■你知道嗎?
  “芳婆”最早只賣蒸兒糕
  今年57歲的芳婆在南京是個大名人,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本名史芳婆。早年她的經歷非常坎坷,老家在溧水農村的她1977年來南京賣糕點是為了照顧癱瘓的公婆,當時她才結婚兩個月。那時候,丈夫劉才水留在溧水鄉下種田,來保證幾個人的口糧,史芳婆隻身來到南京,承擔起照顧公婆以及未成年小姑子的重任。生活捉襟見肘,史芳婆學會了做蒸兒糕,挑起擔子走街串巷,賣起了蒸兒糕。1979年她領到了臨時執照,但只賣蒸兒糕和白蒸飯。後來,公婆去世,兒子和女兒相繼出生,家庭負擔更重了,史芳婆才想到增加更多的小吃品種。周靜 整理  (原標題:親愛的“芳婆”回來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jde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